记者:下面想要请求您讲一下您仍然想要创建的艺术史专业的问题。艺术史研究的实质上是艺术理论,为什么不叫“艺术学”呢?外行可能会把艺术史解读为就是讲解一下历史上的艺术成就。 朱老师:这是历史上的原因,人们早已习惯了用“艺术史”(arthistory)替换“艺术学”(scienceofart)的称谓,像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巴黎索邦大学、牛津、剑桥、斯坦福这些高校都有艺术史专业,没艺术学专业。
这个学科最初创建的时候是把所有艺术学的问题都放到“历史”中研究,而且显然“艺术学”的研究与艺术发展史的关系十分紧密,要解读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动机,要传达的意义,以及其美学价值等等,都必需从历史中找寻答案。中国本来也不一定一定要遵照西方大学的学科设置,而应当根据学科和问题意识设计专业目录,但是新的设计的前提是充份理解、反省和抨击有数学科的成就和结构。
目前中国对世界艺术史的理解还并未进行,研究状况完全正处于空白状况,而国内的艺术学学科设计放到了艺术(创作)门类之下,更加变得不伦不类。只不过,艺术学/艺术史是科学,不是艺术。
古代艺术史的研究还包括文物和图像,当时这些物象不一定是作为艺术品建构的,比如一座古代建筑,首先具备用于功能。现代博物馆里所有古代的物品都可统管于艺术史的研究范畴之中,可以说道博物馆就是专业知识经由艺术史而取得的视觉呈现出。在德国和美国,所有博物馆的馆长都要经历艺术史训练。博物馆馆长的主要任务并某种程度是搜集和交给文物,而是将文物以最佳形态展现出在公众面前,使公众受到熏陶和教育。
博物馆工作人员自学艺术史就是要解读艺术,再行以艺术的眼光说明世界,并把人类的历史和遗产利用艺术和美学的精神传送给其他人。所以,艺术史的自学与研究,早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适当组成部分。 记者:那您能明确谈一谈专业的艺术史所要自学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吗? 朱老师:艺术史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形相学”,即用视觉与图像来研究艺术、文化以及一些更加广泛的社会历史问题。
过去我们所说的“史料”指文献,主要是文字资料;而形相习的史料是图,所以称之为形相习或“图像学”。 早于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年所发展的是语言和图像两种能力。
这是十分大自然的,因为声音与图像是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根据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5,000-10,000年前)人类留给的图像我们可以确认,图像有可能是人类主要的信息和交流的方式,那时的人类广泛具备图像能力。但后来对普通人来说,图像被以文字(修改了的图像)居多的语言符号系统替代了,语言能力因而取得发展,而图像能力出了少数人所掌控的专业技能,这类人就被称作画家或者艺术家,其他人不能沦为图像系统的欣赏者,到后来喜爱也显得艰难。
人类发展到最近,这一趋势再次发生了根本性的政治宣传。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变革避免了建构图像与传播图像的障碍。而且对便利与快捷的拒绝,使图像又新的沦为主要的信息渠道。
这一社会生活层面的深刻印象变化只不过可以追溯到1839年8月19日,这一天再次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十分根本性的事件: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出售了摄影专利,并公诸于世。自从有了摄影技术以后,记录图像的工作就显得非常简单了。
以后随着摄影成本的大大减少,人类的图像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慢的完全恢复,今天所有人都可以权利地用于图像、制作图像、传输图像,而且频率和规模与日俱增。 一些人指出图像时代不会造成人的思维发育,我指出这是本末倒置。是人的平庸造成对图像的浅表仔细观察,而不是图像造成人的平庸。
人人都会说出,也不因此不会说出就比会画图深刻印象。图像的制作、传播与理解都必须高层次的技术与逻辑,所以图像能力不会性刺激和促成人类思维能力的更进一步发展。图像时代的人们不会在很短时间内认识到过去不可想象的海量信息,这也很大提升了人们提供科学知识的机会。当然想、不愿或无法自学与思维的人在任何社会都是有的,这与信息的来源和面临的问题是文字还是图像没关系。
记者:这样显然,艺术史实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学问。 朱老师:对。在这个大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艺术史的研究面对很大的挑战。
图像既是直观的、确切的,又是直白与歧义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比文字和文学更加简单,必须创建涉及图像理论以指导我们如何“解图”,形相习和语言学分段。在语言哲学基础上,今天实质上是必须创建一种“形相哲学”。 我从1996年起在北大讲授“形相学”,目前将图像分为七个层次来前进研究,看清到今天我们研究人类文明和展开思维的前沿问题。形相学是艺术史的核心领域与研究方法,是未来最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牵涉到到人类精神史革命性的切换,具备十分辽阔的发展前景。
很失望到现在我也没需要在北大增进艺术史竣工一个专业。如果北大需要在80年代就批准后和反对我的设想,我就能为北大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并相似本学科的国际一流水平作出更好的贡献。
我目前兼任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学术主持人,可以动用全世界的学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把北大的艺术史专业办报世界一流的学科交流平台,并谋求把国际艺术史英文学刊的编辑部辟在北大。在艺术史学科成立方面,我已花上了20多年的时间谋求,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亲眼作为人文科学的艺术史学科在北大的原始创建与发展。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在飞速前进这一学科的发展。前面谈过了,我从中央美院徵到北大27年来,为此曾给六任北大校领导们写出过无数次报告。
虽然我实在自己仍然以来希望的目标都很明朗,现在我还之后打算再行做到一次申报。 记者:学校为何不表示同意您的设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朱老师:听见一些传言,说道我的背景有可能在一些同行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仍然是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一个推进者,这跟现行体制对艺术的解读不几乎剧情片,所以让有些人实在我有“争议”,不合适参予建设一个新的学科。 公开发表的理由是,教委(教育部)早已将艺术史归属于了“艺术”门类下。
但教育部的这个学科分类是错误的,它违反了这个学科的学理性质。北大原本是有一定程度学科调整与区分自主权的,把教育部抬出来只是一种想作为的托辞。
我是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14年曾参予申报并顺利已完成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加设“实验艺术”专业,现在每个艺术院校都有计划地减少这个新的专业。中央美院正式成立了实验艺术学院,天津美院的实验艺术学院沦为该校仅次于的专业,这解释学科建设是个容许大大调整的过程。
20年前台湾大学中艺术史也设于艺术门类之下,但台湾大学迅速创建了“艺术史研究所”,彻底改变了台湾的艺术史研究的性质,培育出有的一些学生后来不足以在哈佛、耶鲁兼任教授职位。20年前台大的变革为何在今天的北大都无法获得前进呢?我们不是要辟世界一流大学吗? 前几天我在巴西的国家艺术史学会年会上公开发表演说,会后与巴西的教授交流,获知他们有20多个大学另设艺术史专业,而我们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却没一所成立。巴西作为一个不如中国繁盛的国家,在艺术史学科建设方面却比我们先进设备得多。
我期望尽早在北大创建对国家和北大迫切需要的“世界艺术史中心”,在我最近一次给北大校领导写出的报告中还附上了14个国家的艺术史学会主席和专家寄给北大校长的信。虽然袁行霈教授主持人的全国专家论证不会通过了这个建议,外带一个世界艺术史图书馆的捐献,但最后还是没有被学校接纳。
我想要学校一定有自己的规划和理由,才不会拒绝接受我的几十次建议。今天中国的高校更加侧重非常简单、高效的行政管理吧。
我只是个普通教师,没什么社会地位和政治身份,但是作为一个接受尤为原始的专业训练的学者,我确实理解学科前沿,在国际艺术史领域却是很少有一定“话语权”的专家。在北大像我这样的第一代艺术史教师尚能如此不不受推崇,其他普通年长学者的学术境遇就可想而知了。在大学里,对专业的漠然和对专家的轻视就是一种浪费。
记者: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艺术史专业的学生低收入方向主要是什么? 朱老师:学生的低收入方向很非常丰富。除了学术领域之外,可观的艺术品市场,广义的文化、教育领域,都大量必须具备艺术思想和艺术眼光的人才。荐两个明确的例子: 第一,我们必须很多艺术史专业的教师,从大学到中小学,甚至到幼儿园都必须美育和图像训练。
老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教学生怎么画画,而是教教他们怎么去喜爱和理解图像,提升感觉和审美的能力。感觉和审美能力是人在现代社会工作与生活的一项基本素质,并且是确实艺术建构能力的基础。
今天的语文教师有多少,艺术史教师就应当有多少,因为文字与图像的地位是平行的,而且图像相对于语言的用于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北大就是要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到基础打算,要领先于时代,而不是回来行政意志和市场必须亦步亦趋。这才是大学对国家的职责之所在。 第二,我们有很多的博物馆必须艺术史专业人才,无论是艺术博物馆,还是考古博物馆,甚至恐龙博物馆,都必须做到艺术史的人从全新的角度展开展品整理以供大众观看。
现在中国的小孩子害怕去博物馆,就是因为博物馆布置得过于无趣了,甚至有点儿“阴森恐怖”。如果我们的博物馆显得很好看,孩子们就不会很期望去博物馆,这对下一代艺术兴趣的培育很有协助。艺术品的展出实际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要展开研究,无法只是把一堆物品和图像拿出来、挂上去。
记者:那您现在所就任的历史系不会开办艺术史专业吗? 朱老师:我从艺术学院并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要创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专业!今年再一可以讨艺术史方向的研究生了,我现在的博士招收目录上就是标明招生“艺术史专业”,考试的科目是中国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这两门。虽然目前历史系还没创建一个专门的艺术史教研室,但我主管的两个研究所可以接任教研室的职能。
北大艺术史专业学术水平的确实提升还必须待以时日,好在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开始。 记者:国外研究艺术史的都是哪些人?必须有艺术创作的基础吗? 朱老师:不必须。艺术史不必须有艺术创作的背景,有也好,没也好。一旦有了过多的艺术实践中基础,有时反而更容易在学术研究中产生偏向或思维定势。
形相学研究的就是指艺术到广义的物事,不仅还包括艺术作品,一张照片、一件实物都可以划入到研究范畴。所以艺术史和考古学应当是联系最密切的学问,我也曾多次游说过他们能无法成立艺术史专业,但北大考古系的学者普遍认为他们研究的内容与艺术牵涉到。
他们还是把艺术史看作了艺术。美国电影《史密斯夫妇》中有一个桥段,男主角向女主角坦白自己不是MIT毕业,而是鹿特丹大学艺术史专业毕业,美丽的女特务就回答:“艺术?”问:“不,历史”。我前两天去考古系参与座谈时也谈了这个故事。
记者:艺术史至今没竣工一个学科这件事情不会影响到您自己做到研究吗? 朱老师:会。对我个人没影响,而且我和我们研究所全力以赴地工作,十分有效率,也产生了相当多的成果。我之所以实在很惜,是因为我指出个人乃至学校多出多少研究成果都是小事,更大的事情是通过涉及研究和学科建设,前进形相学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前瞻性的贡献和前沿性的探寻。
我显然不符合于教教好课、写出好专著,因为我实在一个好的学者应当需要增进这个学科的发展,以及推展这个学科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科学、哲学、艺术的学术中心都源于西方。
艺术史框架是西方创建一起的,其研究对象最初是针对西方艺术即仿效造型和图像,而中国的书法、绘画以及伊斯兰地区、非洲黑人地区等地的艺术都没办法划入现行的艺术史框架。我从1996年课上就仍然特别强调,艺术史应当对所有文明的艺术展开理解。
我早已把这种观点下降到了理论论证,更加受到世界艺术史学界的拒绝接受和接纳,并沦为我们筹备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导思想的部分构成因素。西方艺术史理论的基础依据是作品、实物与现象之间的表现手法关系,如果用这种从西方引入的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根据表现手法的程度评判艺术的强弱,就无法解释中国的书法艺术和写意画的笔墨和意境。所以过去和目前的艺术史实质上就是指一个地区(西方)的艺术创作理念抵达的观念和方法,企图以之涵括全世界艺术史发展的脉络,这似乎是过于的。
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区别可解读为人类两种有所不同的精神方式:一种方式是用上“像某种东西”的形象,另一种是力求在“笔迹里支撑很多精神”而无所谓否有形象。除了这两种艺术理念,还有第三种、第四种,这就必须我们有更加辽阔的全球视野、更加多元文化的文化心态,通过对传统西方艺术理论的反省,推展整个世界文化格局、艺术格局的重组,前进人们对艺术的解读。
日本的艺术史学会前主席田中英道先生仍然指出中国没资格主办世界艺术史大会,他的理由是中国大陆没作为科学学科的艺术史专业,中国的艺术史还与艺术混为一谈。我说道中国主办艺术史大会以后,不会增进西方学者以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去解读作为痕迹和笔墨的艺术,以后再行说明日本艺术时,就会只看造型,这对整个艺术史不会是一个改向。我用这种方式想起他对自我遭遇的感叹,劝说他坚信中国主办世界艺术史大会将提醒国际艺术史界侧重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区别,所以他后来十分反对中国的主办权工作。
本文来源:bandao.com-www.fallscafewi.com